中国“智造”崛起:从“造不了”到“造得好”的飞跃

2024-10-08 11:00   来源:网络   

  历经75载春秋,中国制造业实现了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的历史性跨越,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激增至2023年的39.9万亿元,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增长画卷。

  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智能制造从零开始,逐步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体系。

  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几乎没有任何大型科研设备。然而,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系列零的突破,如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诞生,中国制造逐渐崭露头角。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随后各类机器人产品不断涌现,推动我国工业制造能力持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加速转型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越来越多高端、绿色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正致力于研制4米量级的碳化硅反射镜,这是我国大型光电设备的关键部件。经过无数次试验,科研人员终于攻克了镜面表层裂纹等难题,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碳化硅反射镜,为我国深空探测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作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也见证了我国机器人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一个工业机器人萌芽,到如今双臂精细操作机器人的研发,沈阳自动化所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智能制造领域,沈阳自动化所还致力于研发谱系化海洋机器人、空间智能装备等,服务于我国深海资源勘探、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大需求。同时,智能制造成果在电力输送、石油开采等复杂工业过程中得到规模化应用,为我国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沈阳自动化所将持续关注机器人、智能制造和光电信息等领域,开展基础性、颠覆性、前沿性研究,推动装备体系化发展,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中国“智造”的硬底气,正引领着中国制造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官方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