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5 年后将走入寻常百姓家?

2025-04-08 14:26   来源:网络   

  在刚刚结束的 2025 中关村论坛上,人形机器人成为热议话题。从技术探索到产品落地,从商业应用到走入家庭,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走进现实。多位专家表示,人形机器人走进普通人家庭已不太遥远,大约还需要 5 年左右。但要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还面临技术、成本、伦理等多重挑战。

  商业场景已开启

  “我现在宣布,魔法原子人形机器人小麦正式全球发布!”在 2025 场景战略发布会上,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正式向全球发布人形机器人小麦和四足机器人阿波罗

  作为国内最早进行人形机器人场景落地应用探索的公司之一,魔法原子的产品全面覆盖工业、商业和家庭场景。其中,人形机器人小麦在商场等商业服务环境中,已经以多重身份展现了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的多样化前景。

  在商场停车场,小麦可以作为交通疏导员,实时感知商场停车场信息,有序指引车流、指挥停车,并引导顾客乘坐电梯。在汽车门店中,小麦则能够化身汽车导购,凭借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能力,识别分析用户特征,基于相关信息预测用户偏好,并推荐相关车型。

  此外,在理发店中小麦可以根据顾客发质主动调节吹风机工作模式;在餐厅里,小麦还能通过大语言模型与用户交流,根据顾客喜好推荐菜品,高效完成下单上菜。

  “5 年之后人形机器人将进入普通人的家庭。” 吴长征表示,目前魔法原子已打通核心软硬件自研、供应链管理与生产制造、场景落地应用等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链路,并在近期完成了 1.5 亿元天使轮融资,将持续加码具身智能核心技术研发、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同时加快量产步伐、拓展全场景的应用落地进程。

  行业已开启量产计划

  不仅是魔法原子,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包括特斯拉、智元机器人等在内的多家企业的产品进展迅速,逐步开启量产模式。其中智元机器人 2025 年 1 月累计下线 1000 台机器人、傅里叶机器人 2024 年交付 100 台,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已经初步开启小批量验证。特斯拉则上调了 2025 年人形机器人产品 Optimus 的量产预期至几千 —1 万台。

  “2025 年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太平洋证券相关研报分析认为,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随着国内外更多企业纷纷发力,今年有望期待更多大模型的发布,同时也会加速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国信证券相关研报分析认为,人形机器人有望超过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兆亿级赛道,有极大解放生产力和改善人类生活的应用潜力。“短期来看,海外的特斯拉 Optimus 过去三年进展迅速且即将量产,国内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创新企业人形机器人产品快速迭代、蓬勃发展,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未来最确定的方向之一。”

  走进家庭仍需时日

  “人形机器人未来一定是走进千家万户的,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时代已经到来,2025 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元年。”

  在刘庆峰看来,未来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懂情感、会陪伴的机器人,“人工智能 + 机器人” 将成为产业新风口。“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替代保姆、管家等角色,可能需要 5 年左右。” 智元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主要是一些关节类组件,随着行业量产,这类组件的价格会明显下降,走入家庭的产品,价格可能在 5 万元这一级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校长王田苗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仍面临技术体系分散、社会价值定位模糊等多重挑战,真正实现家庭场景的规模化应用仍需时日。王田苗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呈现 “软件统一、载体分散” 的特征。虽然人机交互系统、垂类作业模型等软件层面已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但硬件载体仍面临多样化挑战。以工业场景为例,抛光打磨、物料搬运等细分领域需要不同形态的机器人设备,而消费级产品更需兼顾成本控制与功能集成。这种硬件技术的分散性导致产业链重构困难,难以构建起如同智能手机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从社会价值定位来看,机器人应聚焦于替代人类从事危险、重复的工作,而非全面取代人。” 王田苗指出,社会需要保留那些需要创造力、情感投入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恰恰是人类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人形机器人” 项目负责人刘力政表示,人形机器人走入家庭售价预计在 15 万元左右,在 10 万元到 20 万元的区间,他更乐观的表示未来一定会降到 10 万元以内,甚至只需要几万块就能拥有 “机器人保姆”。

  不过,刘力政也指出,人形机器人要进入普通人的家庭,还需要时间。因为家政服务是复杂的,人形机器人在训练中没有接触到一些复杂场景,就会不知所措、没有用处。人形机器人需要高度灵活的机械结构、精准的传感器、持久的能源系统和轻量化材料,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做到了这点,但离家庭复杂场景的适应性还有较大距离。

  此外,当人形机器人为社会大众服务时,要思考、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除了技术层面的,还有文化因素、伦理因素、安全因素等等。文化因素,如东亚国家对机器人接受程度较高,日本甚至推出了情爱机器人,但是人形机器人基于大数据、大模型、大训练,别人就会掌握你的隐私,在更关注隐私的欧美国家就难以接受这种情况。伦理与法规,则包括劳动力取代引发的社会问题、设计者的产品是否涉及道德底线等等。安全问题,比如,你设计一款人形机器人是守护儿童的,那它的容错率就只能为零。

官方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