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具身智能正从虚拟的算法世界向现实的物理世界大步迈进,迎来突破的曙光,然而,这一进程并非坦途,诸多挑战如荆棘般横亘在前。
具身智能迈向现实,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随着大模型竞争进入白热化,具身智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新的争夺焦点。它依托软件算法和物理载体,致力于像人类一样感知、思考、行动,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与交互。在政策层面,具身智能被列入未来产业培育名单,备受重视。从市场来看,全球对具身智能兴趣浓厚,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0亿美元,我国多省市也出台发展规划,力图打造产业聚集区。技术积累的成熟更是为人形机器人的“爆火”提供了支撑,预示着生产结构的重构和生产力的大幅度跃升。
然而,具身智能从“虚”向“实”的跨越,面临着多重难题。通用平台和标准化认证的缺乏,让多数企业陷入“重复造轮子”的困境。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通用开发平台,各家企业独立研发,资源分散,产出效率低下。同时,硬件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缺乏规范,不同厂商的产品互不兼容,制约了规模化应用。应用场景开放度不足也是一大问题,研发端与应用行业未能打通,许多实际工况未纳入研发测试体系,产品难以适应真实环境。此外,核心元器件自主化程度不足,复合型人才缺口扩大,在高端GPU、精密传感器等领域,我国企业自主化程度有待提高,而具身智能所需的跨学科人才更是稀缺。法律道德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智能体的广泛应用可能带来安全风险,责任归属边界模糊,亟待明确。
面对这些挑战,谋篇布局、积极应对是关键。产业政策上应提前谋划,加强底层建设,构建龙头引领共建的行业生态。建立开放平台,实现底层代码、数据集等环节的开源共享,组织龙头企业制定国家级发展规划,鼓励开发通用开发套件,加快标准建设。促进政府、国企力量投入应用场景开放,为具身智能提供高质量的现实数据,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强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联合科研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加速前置治理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归属,建立预警及应急熔断机制,保障具身智能的安全投用。
具身智能从“虚”向“实”的突破充满希望,挑战亦不可小觑。唯有正视挑战,积极应对,才能在这场科技变革中脱颖而出,让具身智能真正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