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电子学会牵头,联合人形机器人领域多个创新主体共同编制的《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正式发布。该框架围绕“感知-决策-执行”全技术链,构建了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部组件、整机与系统、应用”五个方面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在春晚舞台扭秧歌、参与马拉松赛事、在运动会上秀球技,吸引了大众目光。然而,产业发展背后也暗藏隐忧。核心技术尚待突破,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应用场景有待开拓验证。随着产业进入“从实验室迈向实际应用场景”的关键阶段,加快制定行业标准体系成为行业共识。
产业上下游企业和专家对此感受深刻。浙江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熊蓉指出,标准化建设对形成有序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至关重要。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长且广,涉及众多零部件和应用企业,还有数据采集等复杂工作。统一标准能打破企业各自为营的局面,实现产品提质降本、推广应用,以及数据的高效利用。
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以机器人数据采集为例,强调了标准化的紧迫性。目前,各地虽建立了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但因本体结构差异大,数据通用性差,造成极大浪费。尽早制定标准,能减少数据浪费,形成集聚效应,促进技术方案收敛,实现产业高效协同、降本增效。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闫维新表示,标准化缺失会从多个环节影响产业发展质量。在研发设计环节,导致技术路线碎片化、关键性能指标模糊;在生产与供应链环节,使产业规模化生产困难、测试验证体系缺失;在场景落地环节,可能引发安全与伦理争议,增加跨行业适配成本、降低用户信任度。
此次发布的标准体系框架意义重大。它由中国电子学会牵头多家单位共同编制,30余家头部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并向120余家单位征求意见。框架遵循系统全面、统筹布局和急用先行、精准突破两个核心原则。既立足技术主线纵向贯通各层、横向衔接各维度,又设立动态修订机制,保障与时俱进;还针对行业急需标准建立快速通道,优先制定关键标准,破解恶性循环。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认为,该框架总结提炼了过去产业实践,将发挥完善和规范技术体系架构、引导行业创新发展、加速标准落地等作用。魔法原子联合创始人顾诗韬表示,框架发布将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加速产品规模化落地,有望形成繁茂的产业生态。
闫维新指出,标准体系框架的发布与完善将在技术研发、产业落地、生态构建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标准化建设不仅助力国内产业发展,还为中国抢占全球产业发展高地与标准话语权奠定基础。
人形机器人承载着诸多期望,标准体系框架的发布恰逢其时。它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