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成2025最大风口:资本狂热下的技术攻坚路

2025-11-10 08:44   来源:网络   

  2025 年中国具身智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11 月 5 日小鹏汽车发布的 “IRON” 人形机器人踩着猫步亮相,以仿人脊椎、22 自由度灵巧手等特性被称 “最拟人机”,却要到 2026 年底才能量产。这一现象折射出行业 “热概念、冷技术” 的现状 —— 市场规模预计达 52.95 亿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 2024 年数百台飙升至 2 万台,资本追捧与技术滞后形成鲜明对比。

  资本市场已成主战场。一级市场前七个月融资超 300 亿元,较 2024 年上半年激增 3 倍,宇树、智元等独角兽估值分别达 120 亿、150 亿元,均启动上市计划。二级市场同样火热,A 股 110 只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年内平均涨幅 67.63%,18 只股价翻倍。美团、阿里等大厂密集投资产业链,政策层面更将具身智能纳入 “十五五” 规划,上海、武汉等地推出最高百万级补贴。

  热潮下泡沫隐现。成立仅 50 天的它石智航估值达 50 亿元,某机器人大脑公司年收入不足千万却估值超 10 亿美元。机器人表演 “出场费” 从日 3.2 万元暴跌至 1.5 万元,高校采购占比仍达 75%,产业订单虽增长但多为示范项目,优必选 2.5 亿元订单等尚属少数。更尴尬的是,机器人马拉松中不乏跌倒、掉零件的窘境,30-50 万元的单价让商业化 “算不过账”。

  核心瓶颈在于数据与技术。宇树科技创始人坦言,机器人大模型尚处 ChatGPT 前的萌芽阶段,真机数据每条成本 400-500 元,仿真数据又面临现实迁移难题。尽管光轮智能等企业探索合成数据路径,星际硅途尝试轻量化采集,但 “无数据难优化,无优化难获数据” 的死循环仍未打破。

  资本押注长期价值,多企业瞄准港交所 18C 条款上市,2026 年或迎机器人上市潮。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前行业虽未达 “通用智能” 阶段,但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突破与政策扶持,这场由 AI 催生的产业革命,正在狂热与理性的平衡中寻找突破。

官方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