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作 “下一个万亿终端” 的人形机器人赛道,2025 年先迎倒闭潮。硅谷明星初创公司 K-Scale Labs 近日宣布关停,其现金储备仅剩 40 万美元,100 多台预购订单被迫退款,成为赛道 “量产陷阱” 的典型注脚,也让 “量产元年” 沦为 “生死元年”。
这家估值曾达 5000 万美元的企业,凭借开源类人机器人吸引 OpenAI 等巨头关注,获 Fellows Fund 等 425 万美元投资。但全栈自研模式耗金巨大,10 人团队难扛硬件开发与量产压力,融资 1000 万至 1500 万美元的尝试失败,收购谈判也因仅被看中少数技术人员而告终。
K-Scale 的溃败折射行业共性困境。技术上,关节能耗、感知误差与数据荒构成 “隐形天花板”,50kg 负载机器人 4 小时能耗堪比微型电动车,动态感知误差超 5cm,真实场景数据采集成本高达 50 万元 / 万小时。成本端更严峻,行业平均 40 万元 BOM 成本是马斯克目标的两倍,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部件 70% 依赖日德进口,国产替代精度不足。
供应链与场景难题加剧生存压力。行业尚未形成分级供应链,关键部件中国产能仅 19%,扩产周期长达 3 年,减速器未来缺口达 8 万台。商业端,工业场景需求不足万台,家庭付费意愿仅 10%—15%,3C 工厂投资回收期超 5 年。
尽管危机重重,人形机器人的 “通用接口” 价值仍具吸引力。新能源车间夜班、山区运输等场景已现盈利可能。当下赛道正经历残酷洗牌,唯有突破成本阈值、打通供应链的玩家,才能触摸 “iPhone 时刻”。